作為翻譯專業(yè)的學生,之前在學校已經(jīng)學習了幾年有關翻譯的知識,其中既有理論知識也涉及翻譯實踐,各個題材的翻譯也多少有些了解。令我記憶猶新的是關于影視和旅游文本的翻譯,大概是因為這個領域比較貼近生活。
![](/uploadfiles/2022/08/20220831114231904.jpg)
就我這些年陸陸續(xù)續(xù)看的一些關于翻譯的書籍而言,我了解了各個翻譯大家的翻譯主張。我個人比較認同的是,翻譯應該按照其題材來劃分。當我踏入工作,我意識到,或許并不能這樣簡單的去定義翻譯工作。正如我們公司設立多個部門,如專利翻譯組,綜合翻譯組以及我所在的財經(jīng)翻譯組。這些組別的設立或許更能反映市場的需求。
在我進入新宇智慧、進入財經(jīng)翻譯組之前,我曾做過財經(jīng)翻譯,本以為學起來不會很難。但當真正涉及這個行業(yè),我才發(fā)現(xiàn),做翻譯工作并不僅僅是將文字譯出來,由于其工作性質(zhì),更需要做很多更細節(jié)的處理。同樣這也不是在彰顯個人能力,需要團隊同心齊力完成,每個人都是小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對于財經(jīng)翻譯而言,可能最重要的不是藝術性,而是強調(diào)準確及正確。要做到語法,詞匯和句子這些基本內(nèi)容不存在問題,也要考慮到其使用的性質(zhì),要做到高效優(yōu)質(zhì)。
![](/uploadfiles/2022/08/20220831114308264.jpg)
就如何做好一份翻譯而言,首先為了確保準確與效率,我們需要借助工具。對于不熟悉的字詞,我們首先需要在網(wǎng)上查找有關解釋,可以借助百度,或者維基百科等,確保自己能夠理解其含義,再進行翻譯。如果不了解字詞含義,很容易曲解。其次,對于中國特色詞匯,例如三農(nóng)、供給側改革和基準脫貧等等。這樣的詞匯切不可自行創(chuàng)譯,一般可以從相關的權威報告查詢到。這不僅在于平時的積累,也在于要學會用好手中的工具。翻譯是一門雜學,要求我們掌握太多的東西,而人的精力有限,可能會不熟悉一些術語。并且由于語言是與時俱進的,難免會遇到?jīng)]見過的詞,所以我們要利用好手中的工具。另外,在平時的中譯英練習中,也遇到過很多其他情況。例如其他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,如深耕某某行業(yè),其實這里的“深耕”顯而易見并非指“種植”的意思,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據(jù)語境理解這里具體的意思,再選合適的對應的英文單詞。對于這些無法從英文中找到對應詞的翻譯,一般通過意譯的方法比較恰當。而對于那些能在英文中找到對應詞的,我們也要關注是否搭配恰當。例如“建立良好的政治環(huán)境”,我們不可以將這里的“建立”譯為“build”或其他具有此意義的相應英文詞,因為從翻譯本地化的角度來看,英文中沒有“build environment”的說法,這里譯為“create”更恰當。當然,關于翻譯還有其他許多要點,就不一一詳述了。